央广网北京5月7日消息(记者张子亚 吕红桥)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昨天继续举行。记者从工业互联网、数字经济等两场分论坛上了解到,我国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科技的研发和应用,正转变成“问题导向”,越来越注重实用性。专家分析,这有助于解决当前数字科技“供需两张皮”问题。
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经济分论坛上,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等发布报告,披露了数字科技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最新进展。报告显示,信息通信技术、媒体、金融、娱乐、零售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正在加速推进,但在农业和工业中,众多领域的数字化处于较低水平。
李艺铭:能够对猪脸进行识别,能够动态识别每一头猪具体的情况。特别是在饲喂食物的环节,能够很明确地掌握到这头猪是否进食了、进了多少食。进食过多的猪会被禁止进食,这个都是会通过后台的一些智能系统进行操控。
此外,国内区域合作是本届津洽会的又一亮点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除了北京、河北、重庆、湖北等多省市组团参展之外,来自甘肃天水、新疆和田等天津市对口帮扶的50个县市区的产品都在津洽会上展卖,通过吸引消费者与合作方促进消费扶贫。
李艺铭认为,数字科技的供需对接还有很大改进空间,如果双方都能有意识地开展合作,“供需两张皮”现象会进一步改观。
陈肇雄: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,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达到59万台。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、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68.7%和48.7%。
企业看到效果,就会产生数字化的内生动力。一年来,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。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在峰会期间公布了一组数据。
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应用也是这样。之前,企业出于成本考虑,对工业云、工业互联网应用积极性并不高。因此,一些地方政府只能通过补贴,推动企业数字化,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。浪潮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袁谊生说,目前工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正转变为“问题导向”,比如用智慧仓储提高进出库效率,用人工智能提高良品率等。
中国·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前身,是1994年起开始举办的中国(天津)春季商品交易会,2005年起改版为津洽会,在原有的商品交易基础上增加了投资洽谈和人才智力交流两个板块。在今年的人才板块,天津共设立468个展位,京津冀三省市将组团吸引外籍人才、高端人才等,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。
李艺铭:从技术提供方来说,挑战是我们怎么能够更快地深入到行业领域,了解行业具体有什么痛点,然后能够跟他进行相同知识体系的对话。从行业端也是一样,首先得承认数字科技能够改造行业,他就会主动提出行业需要数字科技帮他改造什么。在这个过程中两方合作,能够具体地帮助到行业。
与此同时,本届津洽会首次举办天津平行进口汽车博览会,路虎、悍马等120余款特色及热销平行进口汽车车型集中参展,全方位展现天津平行进口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独特优势,为全国平行进口汽车行业交流对接提供平台。
为什么一、二产业不容易数字化?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李艺铭分析,这是因为很多数字科技都需要按照服务商的规划,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改造和投入,成本相对较大,还不一定实用。她说,目前一个好的现象是,一些数字科技提供商开始转变思路,只针对行业、企业反映突出的痛点开发技术,需求方投入相对较小,而且效果立竿见影。比如,京东数字科技把视觉识别技术、大数据分析应用在了养猪行业,使人力成本和饲料成本显著下降。
天津市商务局副局长刘福强说,今年的进口商品展示重点突出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合作成果,在去年邀请俄罗斯设立商品专区的基础上,今年又专门邀请蒙古国设立商品专区,集中展示蒙古国皮制品、羊绒羊毛制品等。
袁谊生:现在这一块来看,更需要找到真正能给企业带来增值的这样的应用,企业可能才会更多地愿意付钱来买这个应用,而不是大家做个示范的样子。可能要找到企业的这种痛点,真正来改进企业,能让它的效率提升,这样来判断。